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虫情监控预警平台系统核心技术特点:数据采集与传输

虫情监控预警平台系统核心技术特点:数据采集与传输
更新时间:2025-09-25      阅读:94

  【JD-CQ4】【竞道科技,十年虫情监测设备厂家,欢迎询价!】

  虫情监控预警平台系统核心技术特点:数据采集与传输

  虫情监控预警平台系统的高效运行,依赖于 “数据采集" 与 “数据传输" 两大核心技术模块的协同支撑。前者确保虫害相关数据的全面、精准获取,后者保障数据实时、稳定流转,二者共同构成平台实现虫害预警与防控指导的技术基础,在大田作物、果园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
虫情监控预警平台系统

  在数据采集环节,系统采用 “多源设备联动 + 精准识别处理" 的技术架构,实现虫害数据的立体化获取。首先,采集终端类型丰富且功能适配性强:针对趋光性害虫(如蛾类、甲虫),配备频振式诱虫灯终端,通过特定波长光源(通常为 365-400nm)吸引害虫,同时集成红外感应模块,当害虫落入收集装置时触发高清摄像头(200 万像素以上)拍摄,捕捉害虫形态细节;针对特定种类害虫(如棉铃虫、小菜蛾),部署性信息素诱捕终端,搭配虫体称重传感器与计数模块,既能统计害虫数量,又能通过重量变化辅助判断害虫龄期;此外,部分终端还集成温湿度、光照等环境传感器,同步采集影响虫害生长的环境数据,为后续预警分析提供多维度依据。

  数据采集的精准性还依赖于智能识别与预处理技术。摄像头拍摄的害虫图像,会通过终端内置的边缘计算模块进行初步处理:先通过图像降噪算法(如高斯滤波)去除环境干扰(如灰尘、光线反射),再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模型(如 YOLO 系列算法)识别害虫种类,模型通过数十万张农业害虫样本训练,对常见害虫的识别准确率可达 90% 以上;对于计数数据,系统采用 “动态帧差法" 避免重复计数,当害虫落入收集盒后,通过连续帧图像对比确认虫体位置变化,确保数量统计误差控制在 5% 以内。同时,环境数据采集采用定时采样模式(采样间隔可设为 10-60 分钟),并通过数据校准算法修正传感器漂移误差,保障环境参数的准确性。

  在数据传输环节,系统以 “多网络冗余 + 分级传输策略" 保障数据流转的实时性与稳定性。传输网络采用 “4G 为主、WiFi / 北斗为辅" 的多模设计:在网络信号良好的农田区域,优先通过 4G Cat.1 模块传输数据,该模块支持低功耗广覆盖,单终端每日数据传输量(含图像、文本数据)约 50-100MB,满足实时监测需求;在山区、偏远地块等 4G 信号薄弱区域,自动切换至 WiFi(近距离组网)或北斗短报文(无地面网络时)传输,其中北斗短报文可实现单次 1000 字符以内的文本数据(如害虫数量、预警信息)传输,确保关键数据不丢失。

  此外,数据传输还融入 “分级压缩 + 加密防护" 技术。对于高清害虫图像,先通过 JPEG2000 压缩算法将图像体积压缩至原大小的 30%-50%,再传输至云端平台,减少带宽占用;所有传输数据均采用 SSL/TLS 加密协议,从终端到云端形成端到端加密通道,防止数据被篡改或泄露。同时,系统支持断点续传功能,当网络中断后,终端自动缓存未传输数据,待网络恢复后继续上传,避免数据遗漏。

 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的协同,使虫情监控预警平台系统能够实现 “从田间到云端" 的高效数据流转:终端采集的虫害数据与环境数据,经处理后在 30 秒内传输至云端平台,平台接收数据后快速整合分析,为种植户推送实时虫害动态与防控建议,同时支撑区域虫害规律研究。这种技术架构不仅解决了传统人工测报 “效率低、覆盖窄" 的问题,还为精准农业虫害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。

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