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虫情监测站助力农业虫害早期预警的实践

虫情监测站助力农业虫害早期预警的实践
更新时间:2025-09-25      阅读:95

  【JD-CQ4】【竞道科技,十年虫情监测设备厂家,欢迎询价!】

  虫情监测站助力农业虫害早期预警的实践

  在农业虫害防控中,“早发现、早干预" 是减少损失的关键,而虫情监测站凭借自动化监测、数据实时分析的优势,已成为农业虫害早期预警的重要载体。通过在田间科学部署,监测站能精准捕捉虫害发生初期的细微信号,为种植户争取防控窗口期,在小麦、苹果、茶叶等多种作物种植中形成成熟实践,有效降低虫害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。

  在北方小麦主产区,虫情监测站的实践聚焦于蚜虫、粘虫等突发性虫害的早期预警。以河南某小麦种植基地为例,基地按 “每 100 亩 1 座" 的密度布设虫情监测站,站内配备频振式诱虫灯与蚜虫专用诱捕装置。每年 4 月小麦返青期,监测站通过诱虫灯吸引粘虫成虫,高清摄像头每日定时拍摄虫体图像,经 AI 识别后统计成虫数量;同时,蚜虫诱捕装置通过黄色粘虫板结合计数传感器,实时记录蚜虫附着量。当系统监测到粘虫成虫单日数量突破 50 头,或蚜虫密度达到 10 头 / 株时,立即通过云端平台向种植户推送预警信息,附带 “优先采用生物防治(如释放蚜茧蜂)+ 局部化学防治" 的建议。2024 年该基地通过监测站预警,在粘虫幼虫孵化初期及时干预,将虫害发生面积控制在 5% 以内,较传统人工测报模式减少了 30% 的农药使用量。

 虫情监测站

  在山东苹果产区,虫情监测站针对桃小食心虫、红蜘蛛等隐蔽性虫害的早期预警实践效果。苹果园的监测站采用 “性信息素诱捕 + 环境数据联动" 模式:针对桃小食心虫,监测站内置专用性信息素诱芯,吸引雄蛾落入计数装置,同时记录诱捕时间与田间温湿度;针对红蜘蛛,监测站搭配叶片图像采集模块,定期拍摄苹果叶片并识别虫卵数量。系统通过分析雄蛾诱捕量的变化趋势,结合温度数据(桃小食心虫产卵适宜温度为 20-25℃),提前 7-10 天预测幼虫蛀果高峰期;当红蜘蛛虫卵密度达到 2 粒 / 叶时,立即触发预警。2023 年烟台某苹果园依托监测站预警,在桃小食心虫蛀果率不足 1% 时开展防控,最终虫果率控制在 3% 以下,远低于未使用监测站果园 15% 的平均虫果率,保障了苹果商品价值。

  在南方茶叶产区,虫情监测站则针对茶小绿叶蝉、茶尺蠖等高频虫害构建早期预警体系。浙江某茶园将监测站部署在茶园边缘(茶小绿叶蝉迁飞的必经区域),站内诱虫灯采用针对茶类害虫的特定波长,同时集成虫体称重模块。监测站每 2 小时上传一次虫害数据,平台通过分析茶小绿叶蝉的单日诱捕重量变化,结合降雨量数据(降雨后茶小绿叶蝉易集中爆发),形成 “迁飞高峰期 - 产卵初期" 的预警链条。2024 年春茶季,该茶园通过监测站提前 5 天预警茶小绿叶蝉迁飞高峰,及时采取物理防治(如铺设防虫网)与生物防治(如喷施)结合的措施,使茶叶受害率控制在 8% 以内,确保了春茶品质,减少了因虫害导致的经济损失。

  此外,在规模化种植基地,虫情监测站还可实现 “区域联防预警"。例如安徽某粮食种植合作社将 20 座监测站的数据接入县级农业物联网平台,当多个监测站同时监测到某一虫害(如玉米螟)的成虫数量骤增时,平台自动向周边种植户同步预警,组织统一防控,避免虫害跨地块扩散。这种实践模式不仅提升了单个地块的预警效率,还形成了区域化虫害防控网络,进一步放大了监测站的早期预警价值。

  从实践效果来看,虫情监测站的早期预警能力,本质上是通过 “技术替代人工" 实现了虫害信号的精准捕捉与快速传递,解决了传统人工测报 “滞后性"“主观性" 的痛点。无论是大田作物的突发性虫害,还是经济作物的隐蔽性虫害,监测站都能在虫害发生初期发出信号,帮助种植户以更低成本、更科学的方式开展防控,为农业生产的稳产保收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