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不同作物生长周期,对一体式土壤墒情监测站的监测频率有要求吗?

不同作物生长周期,对一体式土壤墒情监测站的监测频率有要求吗?
更新时间:2025-09-19      阅读:116

  【JD-GTS6】【竞道科技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厂家,十余年行业经验,质量更有保障!厂家直发,更多优惠,欢迎询价!助力全国智慧大棚、智慧果园、智慧灌溉等农业工程领域发展!】。

  不同作物生长周期,对一体式土壤墒情监测站的监测频率有要求吗?

  不同作物生长周期对一体式土壤墒情监测站的监测频率有明确要求。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,根系发育、需水量及对水分的敏感度差异显著,监测频率需结合作物生长特性动态调整 —— 从苗期的低频率监测,到关键生长期的高频监测,再到成熟期的适度降低,通过精准匹配监测频率,既能确保捕捉关键水分变化,又能避免无效数据冗余,为灌溉决策提供高效支撑。

一体式土壤墒情监测站

  一、苗期:需水少且稳定,低频率监测即可

  作物苗期(如小麦播种后 1-2 个月、玉米出苗后 20-30 天)根系较浅(多分布在 0-20cm 土层),需水量少,且对水分波动敏感度较低,此时一体式土壤墒情监测站无需高频采集,建议每 6-12 小时监测 1 次即可满足需求。

  以小麦苗期为例,此阶段土壤含水量需维持在 12%-15%,水分变化缓慢,若每 12 小时监测 1 次,既能及时发现土壤含水量低于 12% 的干旱风险,又不会因频繁监测造成数据浪费。若盲目采用高频监测(如每 1 小时 1 次),不仅增加设备功耗,还会导致大量重复数据,增加数据处理成本。不过,若苗期遭遇天气(如持续高温),需临时将监测频率提升至每 3-6 小时 1 次,防止土壤水分快速流失影响幼苗存活。

  二、生长期:根系扩展需水增,中频率监测防缺水

  作物进入生长期(如番茄定植后 1-2 个月、棉花现蕾期),根系快速扩展(小麦根系可达 30-40cm,棉花根系达 40-50cm),需水量显著增加,且水分供应是否充足直接影响植株长势,此时监测频率需适度提升,建议每 3-6 小时监测 1 次。

  以棉花现蕾期为例,此阶段土壤含水量需保持在 15%-18%,若水分不足会导致蕾铃脱落。每 3-6 小时监测 1 次,可实时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趋势,当含水量降至 15% 以下时,能及时触发灌溉提醒。同时,生长期常伴随降雨,雨后需临时加密监测频率(如每 1-2 小时 1 次),观察土壤含水量是否因降雨过度饱和,避免积水导致根系腐烂。此外,一体式监测站的多层传感器(如 0-20cm、20-40cm)可同时监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,生长期需重点关注深层土壤(20-40cm)水分变化,因此监测频率需能覆盖深层水分的动态波动。

  三、关键期:需水临界且敏感,高频监测保产量

  作物关键期(如小麦拔节期、玉米灌浆期、果树膨果期)是产量形成的核心阶段,需水量达到峰值,且对水分极度敏感 —— 缺水会直接导致减产,水分过多也会影响品质,此时必须采用每 1-3 小时 1 次的高频监测,确保土壤水分精准控制在适宜区间。

  以玉米灌浆期为例,此阶段土壤含水量需严格维持在 18%-22%,若含水量低于 18%,会导致玉米粒不饱满;高于 22% 则易引发倒伏。每 1-3 小时监测 1 次,可实时追踪水分变化,当含水量接近阈值边界时,能第一时间调整灌溉策略。如某玉米种植基地在灌浆期采用每 2 小时监测 1 次,结合一体式监测站的无线传输功能,当监测到 20-40cm 土层含水量降至 18% 时,30 分钟内启动滴灌系统,2 小时后土壤含水量回升至 20%,有效保障了玉米灌浆质量,终亩产量提升 8%。此外,果树膨果期(如苹果膨大期),需同时关注土壤水分与果实生长关联,高频监测能为 “少量多次" 的精准灌溉提供数据支撑,避免一次性灌溉过多导致果实裂果。

  四、成熟期:需水减少趋稳定,降低频率减成本

  作物成熟期(如小麦收获前 1 个月、水稻蜡熟期),植株生长放缓,需水量逐渐减少,且此时水分过多易导致作物贪青晚熟,影响收获,监测频率可适当降低,建议每 6-12 小时监测 1 次,与苗期频率相近。

  以水稻蜡熟期为例,此阶段土壤含水量需控制在 10%-12%,若含水量过高会延长成熟时间,增加倒伏风险。每 6-12 小时监测 1 次,既能及时发现含水量高于 12% 的问题,指导农户排水,又不会因高频监测消耗过多资源。不过,若成熟期遭遇干旱,需临时将监测频率提升至每 3-6 小时 1 次,防止土壤水分过低影响籽粒饱满度。同时,成熟期一体式监测站可重点监测表层土壤(0-20cm)水分,因深层土壤水分对成熟期作物影响较小,降低频率不会影响监测有效性。

  五、特殊情况:灵活调整频率,应对突发状况

  除按生长周期调整外,遇到特殊情况需灵活改变监测频率:一是土壤质地差异,沙质土保水性差,水分变化快,各生长阶段监测频率需比黏质土高 1-2 倍(如沙质土小麦生长期每 2-3 小时监测 1 次,黏质土每 4-6 小时 1 次);二是设备联动需求,若一体式监测站与智能灌溉系统联动,关键期需将监测频率与灌溉系统响应速度匹配(如灌溉系统每 30 分钟可调整一次,监测频率需达每 1 小时 1 次),确保数据能实时驱动灌溉决策。

  综上,不同作物生长周期对一体式土壤墒情监测站的监测频率要求,本质是 “按需匹配"—— 根据作物不同阶段的需水特性、根系深度及环境风险,动态调整监测间隔。合理的监测频率既能保证数据精准性,又能优化设备功耗与数据处理效率,为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提供针对性水分保障,最终实现节水与增产的双重目标。

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