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农田环境监测系统数据赋能精准灌溉:让每一滴水都用在“刀刃上”

农田环境监测系统数据赋能精准灌溉:让每一滴水都用在“刀刃上”
更新时间:2025-09-16      阅读:8

  【JD-NQ14】【竞道科技农业自动气象环境监测设备,助力农业发展,高标准农田建设、气候研究、智慧农业项目设备一站购齐,更多优惠,欢迎询价!】。

 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数据赋能精准灌溉:让每一滴水都用在 “刀刃上"

  “浇多了烂根,浇少了枯苗",这是传统农业灌溉中农户常面临的困境。过去,灌溉多凭经验判断 —— 看到土壤表面发干就浇水,或是按固定周期灌溉,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(每亩年均灌溉水浪费超 200 立方米),还可能因水分不均导致作物长势参差不齐。如今,农田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土壤、气象数据,为精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,让灌溉从 “盲目补水" 转向 “按需供水",真正实现 “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"。

  一、数据驱动:破解传统灌溉 “三大痛点"

  传统灌溉的核心问题在于 “信息缺失"—— 无法准确掌握土壤实际含水量、作物需水规律及气象影响,而农田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,精准破解这些痛点。

农田环境监测系统

  1. 土壤墒情数据:判断 “该不该浇",避免盲目补水

  土壤墒情是决定灌溉与否的核心指标,农田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分层土壤湿度传感器(通常监测 10cm、20cm、40cm 深度),实时获取不同土层的含水量数据,而非依赖 “表面干湿" 的主观判断。例如,小麦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 20cm 土层,当监测系统显示该土层湿度低于 60%(小麦适宜生长湿度阈值)时,才需启动灌溉;若仅表面 10cm 土层干旱,而 20cm 土层湿度仍达 70%,则无需浇水,避免 “表面干旱误判" 导致的过度灌溉。

  在河南周口的小麦种植区,农户依托监测系统的土壤墒情数据调整灌溉,每亩次灌溉量从传统的 80 立方米降至 50 立方米,节水率达 37.5%,同时小麦根系因水分适宜更发达,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。

  2. 气象数据:预测 “需浇多少",动态调整水量

  降水、蒸发、风速等气象因素直接影响作物耗水量,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将气象数据与土壤墒情数据联动,精准计算灌溉量,避免 “固定水量" 导致的浪费或不足。例如,若监测系统预测未来 24 小时有 10mm 以上降水,会自动减少灌溉量(如从 50 立方米 / 亩降至 20 立方米 / 亩),甚至暂停灌溉;若遭遇高温、大风天气(蒸发量日均超 8mm),则适当增加灌溉量,补充作物蒸腾流失的水分。

  山东德州的玉米种植基地应用该模式后,通过气象数据动态调整灌溉量,每亩玉米全生长期灌溉用水量从 320 立方米降至 220 立方米,节水 31.25%,且因水分供给精准,玉米秃尖率从 15% 降至 5%,每亩增产 120 斤。

  3. 作物生长数据:匹配 “怎么浇",适配需水规律

  不同作物、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差异显著,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可结合作物生长模型(如水稻分蘖期需水量大、灌浆期需水量减少),搭配叶面温度、冠层湿度等数据,优化灌溉方式与频次。例如,水稻分蘖期需保持土壤湿润(湿度 80%-90%),监测系统会指导采用 “浅灌勤灌" 模式,每次灌溉至土壤湿度达 85% 即可;进入灌浆期后,需适度控水(湿度 65%-75%),系统则减少灌溉频次,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倒伏。

  在江苏盐城的水稻产区,依托监测系统的作物生长数据指导灌溉,水稻灌溉水利用系数从 0.55 提升至 0.75,每亩节水 100 立方米,同时稻谷千粒重增加 2 克,品质显著提升。

  二、智能联动:实现 “数据 - 决策 - 执行" 闭环

 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数据采集,更在于与灌溉设备的智能联动,形成 “数据分析→灌溉决策→自动执行" 的闭环,减少人工干预,提升灌溉效率。

  当监测系统判定需灌溉时,会自动生成灌溉方案(包括灌溉时长、水量、区域),并向智能灌溉设备(如滴灌、喷灌系统)发送指令。例如,在新疆的棉花种植基地,监测系统发现某块棉田 20cm 土层湿度降至 55%,且未来 3 天无降水,立即向该区域的滴灌控制器发送指令,开启滴灌并设定灌溉时长 30 分钟(对应每亩灌溉量 30 立方米);灌溉过程中,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,当湿度升至 70%(棉花适宜湿度上限)时,自动关闭滴灌,避免过度灌溉。

  这种智能联动模式,不仅节省了人工巡查、手动开关灌溉设备的时间(每亩年均节省人工成本 200 元以上),还能实现 “分区域精准灌溉"—— 同一地块内,若部分区域湿度达标、部分区域缺水,系统可仅对缺水区域灌溉,进一步减少水资源浪费。

  三、实战成效:节水与增产的 “双重收益"

  在多地的实践中,农田环境监测系统赋能的精准灌溉,已展现出显著的节水成效与增产收益,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
  在甘肃河西走廊(干旱缺水地区),某万亩玉米基地引入监测系统后,通过土壤墒情与气象数据指导精准灌溉,每亩玉米灌溉用水量从 450 立方米降至 280 立方米,年节水 170 万立方米,相当于 1200 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;同时,玉米因水分供给精准,亩均产量从 1200 斤提升至 1400 斤,增收 16.7%。

  在广东的蔬菜大棚,监测系统结合土壤墒情与棚内湿度数据,指导滴灌系统按需补水,蔬菜灌溉用水量减少 40%,且因避免了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板结,蔬菜根系更健壮,病虫害发生率降低 25%,商品率提升 15%。

  四、未来展望:从 “精准" 到 “智慧" 的升级

  随着技术的发展,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在精准灌溉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升级:结合 AI 算法,系统可根据历史数据与作物生长趋势,提前预测需水时间(如提前 2 天预判某块麦田需灌溉),实现 “预测式灌溉";融入卫星遥感数据,可对大面积农田进行墒情监测,为规模化种植基地提供更宏观的灌溉规划;同时,系统还将与水肥一体化设备深度联动,在灌溉时同步精准施肥,实现 “水肥协同",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。

 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以数据为核心,让灌溉告别了 “凭经验、靠感觉" 的传统模式,既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压力,又为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水分环境,实现了 “节水、增产、提质" 的多重目标。在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,这种 “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" 的精准灌溉模式,将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